纪录片丨叶嘉莹《掬水月在手》: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叶嘉莹--蕴玉抱清辉
她一生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重系文革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片中,叶嘉莹引用了王国维的“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她的一生正印证了这句话——经历过忧患,才能对诗词有更深的理解。
另外一个机缘是叶先生在 1990 年或 1991 年的时候,曾经在台湾清华大学待了一年。我是在台湾清华大学教书教到退休,所以有时候常常会在文学院的院子里面碰到她。我想你主要问的是这两个完全不同世界中碰撞的问题,然后同样都有一种您刚才提到的这种花果飘零的,或者说这种离散的经验。其实到了国外了,经常到最后会做一个很沉重的决定:我决定要留下来,还是要回去?叶先生也是一样。在影片里面大家也可以看到,她不断地在沉思。其实影片里面蛮动人的一段,就是她把她父亲的骨灰带回北京,那一幕讲了很多很多许先生你想要问的那种很深沉的说不出的哀伤悲痛。其实许老师我知道你是载酒江湖行,一事能狂便少年——我就用了两个,一个朱彝尊的,一个是王国维的——这是我对你的一个印象。所以你是比较飘摇、比较逍遥的,有一种盛唐时候的那些人的一种情怀。载酒江湖行,这真的是我觉得最能贴切描述我对你的印象。所以我很想了解,你是怎么看这部电影的?许知远:你刚才说的是我吗?(笑)我觉得首先我关心的一个主题是关于动荡,人怎么在处理动荡?其实当时我想问你,她处于整个 20 世纪中国的一个动荡时段,怎么去面对动荡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在非常现实的环境之中获得超越性。这两个问题让我非常着迷。而且或许也到了一个时机。其实我们这一代人(某种意义上下一代可能更是)是一个蛮轻浮的两代人,整个的时代其实是轻飘飘的,然后你会回避掉很多真正的人生选择,因为你从未面对过真正的人生选择。可能从这一年开始,我觉得那种时代之沉重会重新回来,当这种时代之沉重重新回来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电影里很多感受,会重新被激发出来。可能现在看的时候,我内心会有更强的一个共鸣:这么多选择,日本人到来的时候怎么办?1948 年的时候怎么办?70 年代中国重新开放的时候怎么办?中间有无穷多的不确定的选择,你怎么应对它?这个东西是让我非常着迷的一个部分。而且另外一个就是我也很关心您怎么看无奈。我很少会想象人生之无奈的问题,但是无奈又是这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片子中其实它也是一个不断回旋的东西,包括您在处理电影的时候,处理一些无奈的时候,包括叶先生先生怎么处理这些无奈。陈传兴:我最近在读你在疫情期间写的到马来西亚、檀香山去追寻孙文或海外华人的时候,就回到你刚才讲的,基本上多少都是一种无奈。就像郁达夫最后不明不白消失在哪里,我们不晓得消失在新加坡还消失在哪里,怎么消失的。所以这种无奈其实叶先生讲了很多,就像她讲《桂殿秋》里面的那一首清朝最好的一首词,她用了好多个偶然、偶然、偶然。然后你刚才提得非常多的选择,我就想起我在《化城再来人》(《他们在岛屿写作》)的时候周公讲的那句,他把辛波斯卡的诗用了,“我选择不选择”。叶先生经常在面对重大关卡的时候,她选择一个,她不要跳开。电影里面没有剪进去,但她书里面有提到,她说她绝对绝对不会选择像王国维一样自杀那样的一条路。她是以弱德之美,以风中的芦苇,而不是一棵大树的态度去面对暴风雨。所以即使有再大的强风暴雨,风雨过后它还存在,这就是弱德之美。
然后还有一个私心自用的,我一直反复在讲,我希望这部电影不是用西方的叙述美学,我们拍一部女性电影跟诗词有那么大关系,诗词能不能让我找到一条新的电影叙事美学。那当然就会想到诗词的格律、诗词的韵、诗词的平仄,它的起伏、节奏、律动感,然后又回到你刚才讲的自由。律诗绝句的格律到了唐朝是几乎是严格得不得了,可是诗人在这么严谨的格律里面,他竟然可以上天入地,得到最大的超越自由。回答你刚才讲,那或许是某一种无奈里面得到的一种解脱跟超越。有很多人在陷入这种无奈,比如说像贾岛、孟郊等等,也有人会把无奈当做是一种孤高的,像韩愈,所以会有各种表现的可能性。其实最难是在这里,所以我这里面当然要借助了很多大家看到所谓的空镜、器物的,还有更重要的是通过佐藤聪明先生的雅乐,我做了一种所谓的让诗词之间的这种生命、氛围,能够有一种比较不着痕迹的(展现)。我称这部电影其实是像一个织锦,是乱线穿针的一种方式,经纬之间的交织,可是我又经常干的一件事就是剪针埋线,我又希望人家不要看到。叶先生才是这部电影里面最重要的,我刚才提到的,她是荷马,她是杜甫,她是《诗经》,是我们中国整个几千年以来的诗的女儿。许知远:70 年代的时候带着叶先生的书在巴黎读一下是一种理解,当决定拍这个片子的时候,对叶先生也是一种理解,经过三年时间拍完之后,感受又发生新的变化,不同的时间段对叶先生的理解发生什么变化没有?陈传兴: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比如说像《秋兴八首》,在我年轻的时候,读的时候根本是不能爱读,只知道要专心致志。可是这几年跟叶先生接触,经过这样的对诗词的了解,再加上我找了佐藤先生,他用《秋兴》,用唐乐的方式的时候……其实反而不是透过所谓中国的诗的诠释、训诂,反倒是用一种很自由的音乐的一种方式,让《秋兴》能够有一种更自由、更流动、更自发的,我甚至会称之为是一种邀约,邀约让大家来沉进去。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叶嘉莹--蕴玉抱清辉
【颁奖辞】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人物事迹】
叶嘉莹,女,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教育家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专攻古典文学方向。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她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叶嘉莹10岁前,她都在家中接受父母的教育,诵读经典,由此开始与诗歌结缘。1948年冬,叶嘉莹随丈夫来到了台湾,不久,因为丈夫没有了工作,叶嘉莹靠辛苦教书承担起养活家中老小的重担。
20世纪60年代之后,叶嘉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1978年暮春,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内地的学校需要教师,便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请信,她希望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
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来到南开大学开始执教。40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的许多学生目前已是中国、加拿大、美国多所大学的知名教授和学术带头人。
20世纪70年代,已是多所名牌大学教授的叶嘉莹,愿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如今,90多岁高龄的她仍坚持讲学,还捐出3500多万元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用一生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叶嘉莹说:“人的精神品格能够提升,提升以后,他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他不会每天总是为追求现实的那一点金钱之类的东西而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价值。”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